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术会议 | 中德携手迈向可持续未来:新能源合作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会议

信息来源:融媒体中心 发布日期:2025-04-21

4月17日下午,烟台大学国际处和中德特里尔学院于承先报告厅联合主办“迈向可持续未来:新能源合作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会议,旨在以国际视野和前沿智慧,更好地解决可持续发展、绿色能源转型和全球人才培养等紧迫问题。烟台大学副校长王洪波作开幕致辞,欧洲太阳能制造委员会及能源与可持续经济委员会主席、全球气候创新联盟专家库成员、教授Eicke R. Weber、德国特里尔应用技术大学物质流管理教授、应用物质流管理研究所首席执行官Peter Heck,以及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洪涛、钰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监宋安康、气候领域留学与职业规划专家王宜骄分别主讲,烟台大学国际处处长吴宏军主持,中德特里尔学院和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师生积极参与。



会议伊始,王洪波在致辞中强调,中德合作应以"技术互鉴""责任共担"为双轮驱动力,加速推动新能源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链应用,并倡议建立融合绿色技能培育与全球治理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会议将通过持续聚焦技术产业化路径探索与人才赋能模式创新,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德智慧。他特别致谢国际知名专家Prof. Eicke R. WeberProf. Peter Heck,郑洪涛教授等与会嘉宾,并向全体支持人员表达了深切谢忱。

Eicke R. Weber教授结合自身在能源领域的丰富经验,围绕中德合作实践展开论述,重点分析了双方在太阳能、风能领域的技术合作案例,并探讨能源转型政策对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作用。此外,他前瞻性地展望了氢能技术与智能电网的发展方向,强调中德两国通过深化绿色经济合作,可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重要助力。作为曾领导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系统研究所的资深专家,其观点融合了政策、技术与产业视角,突显了跨国协作在推动可持续能源转型中的战略意义。

Peter Heck教授结合其主导的欧盟与亚洲产业生态化项目经验,系统介绍了德国比肯菲尔德校区——该国首个实现净零排放的高校园区。该校区通过整合光伏发电、生物质供暖、低碳交通系统及绿色建筑设计,构建了多维度碳中和体系。他着重解析了三大核心经验:跨学科协同创新机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方案,政策框架与校园运营深度耦合,以及通过学生参与培育可持续文化生态。该模式不仅验证了高校作为“气候创新实验室”的潜力,更通过资源循环管理与技术创新,为全球教育机构及城市低碳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系统性范本,凸显产学研融合对绿色转型的战略价值。

郑洪涛教授系统阐述了绿色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功能属性及发展路径,并结合政策实践,剖析了绿色转型面临的资金短缺、产业冲突等挑战,强调新能源产业融合的必要性,并展望中德绿色金融合作潜力。其分析融合学术理论与政策实务,为绿色经济转型提供了兼具深度与可行性的战略视角。

宋安康聚焦国际组织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系统介绍了的国际组织实习计划与全球峰会参与项目,并列举中国青年在联合国气候峰会中的实践案例。作为碳中和职业规划顾问,他深入剖析了语言能力、跨文化素养与专业知识的融合价值,强调青年群体通过参与国际事务推动全球治理变革的潜力。其分享兼具职业指导与战略视野,为中国青年融入气候治理等全球议题提供了实践路径与行动启示。

王宜骄结合学术转化经验,系统解析了碳中和科研经历对提升留学申请竞争力及职业发展的作用,通过分析碳资产管理师、气候金融分析师等新兴职业需求,她为听众提供了留学申请实战技巧与职业规划策略,强调学术积累与行业趋势的深度融合。其分享兼具行业前瞻性与实践指导性,为青年在碳中和时代的全球化职业布局提供了系统性参考框架。

144A0


最后,吴宏军以“汇聚中德智慧,培育未来领袖,共同推动可持续世界的建设”总结发言,强调国际合作与青年培养的重要性。同时,他特别感谢各位专家的实用指导及精彩报告,并向全体参与者致谢,活动圆满落幕。

此次中德会议聚焦新能源技术和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促进了深入交流与合作,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会议激发了关于可持续能源转型和人才培养的创新思考。参会者表示,会议加深了他们对新能源合作和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理解,并对未来充满期待。会议的成功举办彰显了烟台大学在推动国际合作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积极态度,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事业注入了新动力。未来,烟台大学将继续致力于国际合作与交流,培养更多国际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