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繁荣发展戏曲事业关键在人。”新时代青年肩负着传承与创新戏曲文化的使命,要在实践中探寻戏曲在当代社会的发展路径,让古老戏曲艺术在青春力量的推动下,绽放时代光彩。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自2025年7月31日至8月8日,烟台大学中德特里尔学院‘"戏"水长流’社会实践队,牢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的时代嘱托,跨越五省七城开展田野调查。团队以“明天谁来看戏,明天谁来演戏”为叩问,在戏曲传承的时代命题中寻找青春答案。
白发与青丝相遇
传统的温度在坚守中传递在录制快板短视频的后台,快板艺术家王万顺老师讲述了他是如何与快板结缘,如果爱上快板并坚持到现在,讲述了他表演快板的经历,其中有对越反击战的剧本令他记忆深刻,描述了一段在战争中的战友之间,军民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当这一幕幕化成现实浮现在脑海中,他总会留下悲愤的泪水。真正的传承不是技艺的复刻,而是情感的共鸣。

在济南市历城区秋华艺术团排练室,平均年龄六十岁的演员们正在打磨经典吕剧《李二嫂改嫁》。团长尹立娟的一句话引发深思:“我们不是在演别人的故事,而是在续写自己的生命。”当老琴师带病完成最后一个音符,团队成员们看到的不仅是对艺术的坚守,更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望。
在苦难中绽放
特殊群体的戏曲人生
张家口华梅少年晋剧团的晨雾里,孩子们正对着镜子练功。这支大多数由孤儿和留守儿童组成的剧团,为寄宿制并实行零学费招收,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团长杨学东从小家里条件贫苦,17岁才来到剧团,这个时候面对的不只有对唱戏的无知,更有已经定型的身体。在压腿过程中,几次因剧痛休克,头撞在墙上清醒过来后继续刻苦训练。陪伴华梅走过十年风霜,现在他也成为了资历最老的学员,不仅要负责培养小学员们的专业技能,更要承担司机,心理老师等各种工作。

队员们见证了西安易俗社剧场后台秦腔演员的勾脸过程。每次画脸都是与古人对话,油彩下藏着的是对舞台的敬畏。这种敬畏,在保定戏曲公园的雕塑群中具象化为青铜脸谱,在大同晋剧院的戏服陈列室里凝固成锦绣华裳。
破圈与重构
戏曲年轻化助推力的创新密码德云鼓曲社艺术家魏俊英,魏老师向队员们展示了展京韵大鼓与戏曲结合的京韵大鼓《击鼓骂曹》中的“鼓套子”。在天津葫芦相声社,曹伟男老师的相声《黄鹤楼》让观众捧腹大笑。这种将京剧念白与相声“抖包袱”结合的创新,让队员们豁然开朗:戏曲破圈不是颠覆传统,而是找到与当代对话的语言。正如烟台市吕剧院吕剧演员张守一通过抖音短剧实现广泛传播的启示,传统艺术需要“守正创新”的方法论。
实践队在西安地铁站观察到的秦腔脸谱立柱、在保定戏曲公园体验的戏曲互动装置,印证了戏曲与现代生活融合的可能性。队员们在调研报告中提出“三维传播模型”:以剧场演出为核心,短视频传播为翼,沉浸式体验为根,构建戏曲传承新生态。
青春作答
在田野中播种戏曲未来田野调查结束后,队员们整理了为期九天的调研成果:整理访谈记录、拍摄影像素材、形成研究报告。最珍贵的收获,是队员们在华梅少年晋剧团教孩子们拍摄戏曲短视频时,看到的那一双双闪烁着希望的眼睛。
“我们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团队成员高健在实践日志中写道,“当看到留守儿童用戏曲短视频获得点赞,当听到吕剧演员说‘孩子们的弹幕比掌声更让我开心’,我们终于明白:戏曲的未来不在博物馆,而在年轻人的手机里、生活中。”团队成员胡梦悦感慨:“在采访中,我们常常被两种力量震撼:一种是老艺术家们‘择一事终一生’的坚守,另一种是青年群体‘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当传统戏曲遇见Z世代,碰撞出的不仅是艺术的火花,更是文化传承的新范式。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不仅要做传统文化的守望者,更要成为现代文明的创造者,让古老戏曲在青春的土壤里开出时代之花。”
当传统遇见青春,我们终将在传承中创造新的经典。这场跨越2000公里的文化寻根之旅,不仅是对戏曲传承现状的调研,更是一次关于文化自信的青春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