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社会实践丨“书山曲海”社会实践队:触摸非遗脉络,聆听曲艺雅韵

信息来源:融媒体中心 发布日期:2025-08-22

烟台大学中德特里尔学院“书山曲海”社会实践队以“曲动人、艺传情、书明智”为初心,于2025年7月至8月,先后奔赴济南、曲阜、天津等地,探访曲艺名家,体验非遗技艺和感悟文化根脉,在行走中探寻传统曲艺的传承密码。

齐鲁寻韵

在皮影与相声中触摸文化温度

7月下旬,实践队首站走进曲阜与济南,在指尖技艺与舞台烟火中感受齐鲁文化的多元魅力。

在曲阜“三孔”景区旁的非遗工坊,队员们沉浸式体验了曲阜皮影的传承现场。据工坊负责人介绍,作为融合儒家文化精髓的传统技艺,曲阜皮影的制作需历经选皮、制皮、画稿、雕刻等20余道工序,每一步都凝结着匠人的巧思。在传承人的耐心指导下,队员们亲手执刀雕琢皮影人物轮廓,尝试用矿物颜料调配色彩,更在操作《武松打虎》片段改编的皮影戏时深刻体会到:“一个简单的抬手动作,竟需三根竹棍精准配合才能灵动呈现。”

随后,团队走进济南大观园相声剧场,在《报菜名》《短剧》等经典曲目的演绎中,感受相声艺术的市井智慧与语言魅力。演出结束后,队员们专访了相声快板名家王万顺老师。“相声的根在生活,要从方言、民俗里找灵感。”王老师结合从艺经历,畅谈传统相声的创新之路,强调“既要守牢‘说学逗唱’的本,也要接得住年轻观众的梗”,让队员们对传统艺术的“守正与创新”有了更深理解。

津门问道

在鼓曲与访谈中探寻传承路径

8月3日,实践队齐聚天津,围绕“探寻天津相声与德云鼓曲”主题,在民主剧院、葫芦相声社等地展开深度调研。

在葫芦相声社,演员们以巧妙的“抖包袱”与默契的对口表演,将生活百态化作幽默段子,让队员们在欢笑中读懂相声与大众生活的紧密联结;而德云鼓曲的现场聆听,则让大家沉醉于西河大鼓的豪放、京韵大鼓的婉转、梅花大鼓的清丽,余音绕梁间,感悟鼓曲艺术的细腻与厚重。

此行最珍贵的,是与两位曲艺名家的深度对话。西河大鼓“艳派”传人纪永芬老师、京韵大鼓“骆派”传人魏俊英老师,不仅为队员们详解鼓曲的唱腔技巧与流派特色,更分享了她们数十年坚守非遗传承的故事,让大家看到传统艺术背后“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

反思与展望

让传统曲艺走进青春视野

实践中,队员们也敏锐发现:受流行文化与电子娱乐的冲击,部分观众对传统曲艺了解有限,年轻人更是常将鼓曲等艺术贴上“老旧”“长辈爱好”的标签,主动接触意愿较低,传统曲艺与现代生活间似乎隔着一道“审美距离”。

对此,团队深刻意识到传统曲艺的传播,需在坚守内核的同时拓宽渠道。未来,队员们计划将实践中收集的影像资料整理成系列公众号推文,通过校园分享、线上推广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皮影的精巧、相声的智慧、鼓曲的韵味。

此次实践,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非遗传承的坚守与民间艺术的蓬勃活力。大家深刻认识到传统技艺的延续,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与时代需求的对话。活动得到济南曲艺家协会的大力支持,团队将继续以青春之力,为传统曲艺注入新的传播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