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烟台大学中德特里尔学院“茶香薪火”实践队一行8人,在队长杜祥逸带领下踏入山东泰山茶溪谷。当青春脚步与古老非遗技艺相遇,一场泰山茶制作技艺传承的探索之旅就此开启。8名队员以求知者姿态,在氤氲茶香中触摸传统温度,书写青年传承担当,成为向非遗主动奔赴的生动注脚。
PART 01 车间问艺:于铁锅与机械间探寻“茶魂密码”
制茶车间内,茶香裹挟着岁月的厚重扑面而来。实践队围拢在老茶师王师傅身旁,凝视着铁锅间上下翻飞的叶片学习手工制茶,王师傅凭经验传授“看茶做茶”智慧,如杀青温度因叶而异、雨天炒茶时长需调整等,队员们或感知热力、或紧盯色泽、或记录“抖、搭、捺、拓”手法;生产线观摩中,他们发现揉捻机“转3停1”暗合手工韵律、干燥“先烘后晾”复刻古法逻辑,徐言森感慨“机器是现代的壳,老手艺才是里头的魂,这传承是新旧共生的智慧”,在温度与参数的碰撞里读懂非遗“守正创新”的深意。

PART 02 对话匠人:让调研本盛满传承的温度
实践队围坐车间一隅,与制茶工人开启关于传承的深度交流。面对“传统技艺是否会掉队”“年轻人该先学手工还是机器”等疑问,王师傅表示,生产线是老手艺的数字化延伸,年轻人需先摸透手工“劲道”,才能理解参数背后的传承逻辑。交流中,雨天炒茶微调、杀青温度差异等“活态传承”细节被队员们仔细记录,徐言森更关注到匠人们“守正不守旧”的平衡——借机器提升效率,又留存手工环节灵魂,让传承在时代浪潮中稳稳扎根。
PART 03 荣誉墙前启新思:以青春实践让茶香远扬
驻足茶溪谷荣誉墙,“山东省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泰山茶地理标志商标授权使用企业”等牌匾似无声的产业奋斗史。杜祥逸感慨:“这些荣誉是泰山茶产业的底气,更是我们传承的使命,要让非遗焕发新生。”队员们由此探讨推广路径,解子豪提出融入荣誉故事传播非遗价值。实践队将“泰山日出”“封禅文化”融入文创设计,获企业高度肯定。队员们坚信,青春力量能架起非遗传承与助农的桥梁,让古老茶香借创新之风远扬。

从初遇茶溪谷的期待,到车间学艺的专注,再到荣誉墙前的思索与实践中的创新,“茶香薪火”实践队的泰山行,是一场青春与非遗的深度对话。指尖曾触过铁锅的炽热,耳畔曾听过机器的轰鸣,心底更悟透了传承的分量。未来,青春作舟,创新为帆,定要让泰山茶的香气在传承与发展的长河里永远滚烫。这段探索,是非遗传承路上的青春注脚,更是青年群体以行动书写的传承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