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5日至7日,“一个长江—涓流行动”暑期大学生环保公益精英培训营在南京圆满落幕。烟台大学中德特里尔学院学生段梦妍,作为全国30名优秀营员之一,携“奇特共享花园”零废弃社区项目参与此次盛会,在理论研修、自然实践与同伴交流中,完成从“学习者”到“行动者”的认知进阶,为校园及社区环保实践注入新动能。
初遇共鸣:项目分享引热议,环保初心同频共振
开营“破冰”时,段梦妍介绍“奇特共享花园”项目——以烟台芝罘区奇南社区为实践地,将闲置空间改造为集生态景观、社交互动、科普教育与疗愈功能于一体的共享花园,通过立体种植、废旧轮胎改造、厨余堆肥等众多“废弃物再生”方式,联动居民共建绿色空间,并配套无障碍与适老、儿童安全设施。该项目实践迅速引发全国高校营员关注:浙江高校伙伴聚焦厨余堆肥的发酵周期与异味控制细节,重庆工商大学绿艺团队则对“居民捐赠-志愿者改造-社区共享”的资源循环模式展开深入探讨。现场交流不仅让段梦妍收获多组校社合作邀约,更验证了基层环保实践的互通价值,为项目后续跨区域经验借鉴奠定基础。
研学深悟:在多维课堂解锁环保新视野
从气候变化工作坊到红山动物园自然导览,从生物多样性讲座到紫金山夜观,三天的行程里,段梦妍沉浸式投入每一个环节,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刷新认知边界。气候课堂:让宏大议题“落地生根”8月5日上午,李宁宁老师的气候变化“有感而动”工作坊,以冥想与“气候记忆”书写打破距离感。“‘我们在呼吸,地球也在呼吸’这句话一出来,我突然觉得和自然有了深层联结,”段梦妍说。此前她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多停留在数据层面,而当天通过气候行动卡牌梳理“暴雨致面试受阻”、“高温加剧外卖包装损耗”等场景时,她才恍然:“原来日常里的细微困扰,都是气候发出的信号,环保藏在衣食住行的每一个选择里。”在“气候小剧场”环节,“劝阻外卖大王室友”、“毕业季旧物处理”等趣味演绎,更让她找到校园科普的新方向:“回去可以和协会伙伴策划类似短剧,用轻松方式让同学们看见‘身边的碳足迹’。”生物多样性:解码城市与自然的“共生密码”8月6日的城市生物多样性讲座上,南京林业大学周延老师以玄武湖湿地水鸟、紫金山森林蝴蝶为例,让段梦妍意识到“城市不是自然的对立面”;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恽梦婷老师分享的“蝴蝶爷爷护中华虎凤蝶”等故事,让她感受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情感温度;南方基金张琬怡老师的ESG实践分享,也为其专业探索提供新方向。红山与夜观:在自然里种下“敬畏之心”同日,红山动物园导览中,高原老师“本土物种保护在于‘少做事’”的理念,让段梦妍领悟到“保留落叶、自然倒木”也是尊重生态规律。当晚紫金山夜观,在黄鹞老师带领下,她观察到“环保蜘蛛”收旧网、蛞蝓爬行等场景,更从蹲身看蚂蚱的小朋友身上,读懂自然教育的真谛,计划回校创造更多“亲近自然”的机会。
交流赋能:思想碰撞中明晰行动方向
实践分享:破解项目运营痛点在大学生环保公益实践演讲环节,针对“社团参与度波动”、“居民持续参与不足”等共性问题,段梦妍结合自身经验,提出“积分兑换+代际协作”方案——居民攒积分可换绿植、园艺培训,同时组织老人传园艺技巧、青少年做生物观察,提升项目粘性。分组研讨:拓展项目服务边界“世界咖啡馆”讨论中,围绕“环保传播”,段梦妍分享项目公众号、社区群传播经验,同时吸纳“校园达人访谈”、“短视频记录花园”等形式,计划联合奇山小学开展“小小环保主播”计划;“职业规划”讨论中,导师建议将项目与专业结合,开展“社区生态空间设计”课题,为花园标准化改造提供学术支撑。
结语:涓流汇海,续写绿色共治新篇章
“三天很短,但改变很长。”回顾此次精英营,段梦妍感慨。她不仅带回了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教育的专业认知,更带着同伴的鼓励与对“青年环保责任”的深刻理解。从社区闲置空间到绿色共治平台,从校园实践到全国经验互鉴,段梦妍以“涓流行动”为契机,让“奇特共享花园”项目在交流中成长,更以青年之力推动“双碳”背景下社区空间微更新与绿色共治的可持续实践,为民生服务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贡献青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