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5日至8月19日,烟台大学中德特里尔学院“红钳金穗”实践队奔赴山东省鱼台县,以“稻虾共作系统的生态与经济价值”为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此次活动由郭家豪担任队长,韩昊儒、刘涛华、李以硕等队员共同参与,旨在探寻绿色生态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01
历史与生态的交融实践——稻改馆与龙虾科普馆调研
稻改馆:感悟农耕奋斗史
踏入鱼台县稻改馆,厚重的农业历史扑面而来。陈列的老旧农具、珍贵历史照片与详实文字资料,生动回溯鱼台水稻种植从无到有、由低产变高产的历程。先辈们改造盐碱地的奋斗身影,让队员们深刻领悟“稻改精神”,明晰守护粮食安全与探索生态农业的使命。
龙虾科普馆:解码生态共作模式
在龙虾科普馆,队员们开启生态农业知识探索之旅。通过专业讲解,队员们系统学习龙虾生物学特性与养殖技术;在“虾稻共作”生态循环展示区,直观见证两者互利共生的关系——龙虾为水稻除虫、除草、松土并提供有机肥,水稻则为龙虾遮荫、提供栖息场所与饵料,真正实现“一田双收”的生态经济双赢。
此外,馆内“鱼台龙虾产业未来规划”展板吸引队员驻足。据介绍,当地计划打造集科研、科普、旅游于一体的产业平台,建设模拟实验室、开发研学课程、打造主题观光区,以三产融合推动产业升级,队员们纷纷拍照记录、交流讨论,深入理解产业发展蓝图。


02
现代农业的实践洞察——稻虾共作基地调研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优质水稻开发基地,队员们实地观察标准化稻虾共作生产模式。基地采用“宽沟深槽”设计,既保障龙虾生长空间,又确保水稻产量,据了解,此处水稻亩产超600公斤、龙虾亩产约150公斤,综合效益较传统种植提升2至3倍。
实践期间,队员们顶着酷暑前往养殖基地,这一份真诚深深打动了养殖户,他们敞开心扉分享养殖经验与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队长郭家豪表示,此次实地调研深化了队员对现代农业的认知,更坚定了大家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信念。


03
聚振兴之力,拓生态农业路径
调研克服多重困难,经资料分析,评估出稻虾共作在减药、提土地利用率、增农收等优势。队员体悟科技对农业的重要性,认同绿色生态农业是发展方向,让智慧农业从概念变增收法宝。
此次“红钳金穗”实践队的鱼台调研,不仅清晰揭示了稻虾共作模式在生态与经济层面的双重价值,更具象化了科技赋能绿色农业的实践路径。这一模式既是对传统农耕智慧的创新延续,也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鲜活样本,为探索生态农业助力“三农”发展提供了可参考、可推广的现实依据,亦让青年群体对乡村振兴的参与意义与实践方向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