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治理与遗址空间再生协同创新
实践队第二阶段深入铁门关室外
防洪系统升级
依古河道走向重建石砌护坡,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材料;
遗址保护区,实地调研“考古遗址公园化”生态改造工程。崔书记详细介绍了团队在遗址保护中突破的三大难题:
盐碱地生态修复采用“微生物耐盐植物”复合技术,降低土壤盐分至0.3%以下;
文化景观再生
以考古探方为基底,种植本土红柳、柽柳等植被,构建“可读性历史地景”。
改造后的遗址区绿化覆盖率达82%,形成考古展示区、生态研学区、文化休闲区三大功能板块,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获评“山东省遗址保护示范项目”。队员们现场采集土壤样本,将结合特里尔学院环境技术实验室开展盐碱调控效能分析,为黄河流域遗址生态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文化遗产驱动乡村振兴的利津模式
崔宝华书记向队长李凯忠及全体队员专题解读“铁门关范式”——即以文化遗产为内核的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模型:文化资源活化→ 文旅产业培育 → 集体经济发展 → 民生福祉提升。
产业维度:开发“铁门关贡盐”“漕运船模”等文创产品,将带动村合作社年增收120万元;
人才维度:设立“遗址保护员”“文化导览员”等新职业,将吸纳本地就业43人;
治理维度:创新“党建+文保理事会”机制,村民分红与文物保护成效直接挂钩。
李凯忠表示:“前关村实践验证了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载体,更是可持续发展的活资源。我院将依托环境工程、文化遗产管理等学科优势,助力‘铁门关模式’理论化与标准化建设。”
收官与展望
调研尾声,实践队与前关村委在村委会广场及遗址展览馆举行双场景合影仪式,标志着校地共建“黄河文化研学基地”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本次调研形成三大成果:
1. 建立铁门关遗址生态数据库;
2. 编制《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案例集》;
3. 启动“智慧文保监测系统”联合研发项目。
烟台大学特里尔学院将持续深化“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实践,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可持续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