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下午,机电汽车工程学院与中德特里尔学院在育秀大楼204联合举办“汽车工业发动机演变过程”学术沙龙,特邀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院士葛兴福主讲,此次沙龙由机电汽车工程学院院长石运序教授主持,机电汽车工程学院和中德特里尔学院教师代表与学生代表参与。

会议聚焦中国汽车工业的颠覆性变革,葛兴福院士以其横跨欧亚的科研视野,系统阐述了中国在动力电池技术研发和电动汽车产业化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通过详实的数据对比,他指出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具有极高的渗透率与市占率,远超欧洲传统车企转型速度,这种跨越式发展得益于中国政府的前瞻性政策支持与民间创新力量的迸发,特别提及医疗领域科研人员跨界研发固态电池的典型案例。

而在接下来的技术前瞻环节,葛兴福院士描绘了未来智慧交通图景:依托北斗卫星导航与智能传感技术的深度融合,城市交通将实现全息感知与自主调度,彻底解决拥堵顽疾。针对中欧产业合作,他强调德国在精密制造领域的百年积淀与中国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方面的创新优势具有极强的互补性,并通过众多中德车企的深度合作战略为引例,论证了全球产业链协同创新的必要性。



面对葛兴福院士抛出的各方面议题,与会教师就电池材料回收体系构建、智能驾驶伦理规范、中德产学研合作模式等议题展开深度交流。石运序院长对于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研发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设想与论证,刘济超老师则从跨文化沟通角度,对比了中德"双元制"教育体系与产教融合模式的异同,并犀利的指出德方过于重视实践而导致信息技术方面缺失的这一重大问题。葛兴福院士对诸类问题一一进行论证商讨,高度强调中国高校在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学科建设上的突飞猛进,与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理论实践双轮驱动"的培养理念相得益彰。



会议尾声,本次研讨不仅深化了中德双方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相互认知,更为后续联合科研攻关、师生互访等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与会学者共同表达了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的期待,致力于搭建横跨欧亚的学术创新共同体,为中德工业智能转型升级贡献智慧与力量。